《山海经》里的物种大多都是有实际基础的。一般可分为四类:
1、第一类,和现实动物一样,没有改变,如耗牛,《山海经》里叫“旄牛”。《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2、第二类,是由于当时的语法结构而出现问题,如何罗鱼。《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3、第三类,是已绝灭物种,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中国人视野的物种。这个最典型的是犰狳。《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而现有犰狳生活在美洲,是在清朝才再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那么怎么可能在上古的《山海经》上被记载呢?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在上古中国人和它有过接触。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4、第四类,是现有物种的神化。当然也有可能是已绝灭种,例如九尾狐:《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