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阴屠中少年有辱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解读:大凡成大业者,必有非常人的胸襟和眼光。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堂堂七尺男儿竟能忍胯下之辱,足可见其胸襟之宽广,眼光之长远。也惟其如此,韩信方能“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氏取天下立汗马功劳。而淮阴侯忍胯下之辱的故事也被奉为大丈夫能伸能屈的经典,千古流传。
2、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因立大功而官拜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于是“引车避匿”,并告知舍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闻言,负荆请罪,廉蔺终成刎颈之交。
解读:后人谈说这段历史时,多赞叹蔺相如心胸宽广,以大局为重。其实,蔺相如的处事艺术才是故事中最大的亮点。先避让求得安宁,然后借舍人之口向廉颇道出避让的原由。这一招是鲁莽无知之辈断断无法想到的。不过,如果蔺相如不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谋士,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出“将相和”的精彩好戏了。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