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序》这篇文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2、《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3、《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4、《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5、《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