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个神奇的地方,在古代就是人潮拥挤的地方。在一些古老的景点上仿佛还能够感受到曾经的繁华盛世,即使是每一年都在修整保养,却依旧能够让人看到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来的痕迹,北京王府井也是经历了许多的时代变更。本期北京文化一起了解一下王府井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便改称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灭亡了以后,王府也随之荒废了,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
清光绪、宣统年间,这里开始繁华,街的两旁出现了许多摊贩和店铺,还有一个“官厅”,成为当地有名的一个市区。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现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称王府井大街了。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
历史渊源:
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
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这条街名为“丁字街”。
明永乐年间,这条大街上共建有十座王府,故改名为“十王府街”。
清乾隆年间,这条大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不再叫“十王府街”,称为“王府大街”。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清宣统时,此大街被分成四段名称不同的街道,北段仍然叫“王府大街”,中段恢复元代的古名为“丁字街”,南段因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饮用的甜水井,故得名“王府井大街”。
1916年,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里逊大街”(MorrisonStreet)。
1934年,丁字街改名为“八面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莫里逊大街”称呼,改称原来的“王府井大街”。
1965年,王府大街、八面槽、王府井大街三段合并为一条王府井大街。
文革期间,红卫兵为了“打倒帝王将相”、“扫四旧”,将王府井大街改称“人民路”。
四人帮下台后,恢复“王府井大街”的名称。
二十世纪初期,王府井大街的商业活动进入了新时期。现今王府井大街已成为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商务、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