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吃肉是非常讲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随便给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吃。而伴随着骨头文化流传的还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头的时候,穿插一点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有的属于煮法、摆法解剖范围,有的是某部分不给某种人吃、某部分专给某种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吃的。真正有点孔夫子“非礼勿食”的味道,研究起来可以出版一本《骨头文化学》之类的书。还有的骨头,都有各自的“特异功能”。伴随着功能,又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你若记住这些故事,在吃肉时穿插一段,一定会增加许多情趣。因为你不会像蒙古人那样熟练地用刀,再不懂点儿骨头趣话,只会抱住一块骨头死啃,不是就显得太没文化了吗?
骨头文化——羊拐趣话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躁骨”,俗称羊拐,《西游记》写作“拐孤”。蒙古语称为“沙阿”,或译作“髀石”。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所以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牧区孩子长到三四岁,大人就把它拿出来,让其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牧区成长的蒙汉儿童,没有不会用羊拐做游戏的。所以他们的童年记忆,总是和羊拐联系在一起的。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十一岁跟扎木合作盟友时,将一个铜灌的羊拐赠给扎木合,扎木合也将一枚狍子的羊拐赠给铁木真。后来两人反目,想起从前互赠羊拐时,“又重新亲爱着”。
羊拐在这里做了友谊的纽带。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绵羊拐骨七枚,还有一枚钢铸的仿绵羊拐骨。由此看来,北方游牧部落接触羊拐的时间,还可以推前更早。
草地有“玛瑙珊瑚稀世宝,牲畜之中肉是宝,肉之中拐骨是宝”一说,可见羊拐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卧牛卧羊的时候,牧民杀多少牲畜也要把拐骨保存起来。不仅保存自家的,还要把赢取别人的也一同装在皮袋里,有的多达几百几千枚。“拐多之家牛羊多”,就是说的这种意思。一到冬闲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提着羊拐袋子玩耍起来,把赢得对方羊拐看作一大乐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说法。
骨头文化——肩胛趣话
阿拉善放全羊术斯时,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据座中人数,切成许多小条,分给每一个人吃。而后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干干净净,将一长条绵羊尾巴和一杯酒置于其上,献给在座的民间祝赞家:“扎,请您祝颂肩胛”于是祝赞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颂一番。末了还对主人赞扬道:愿这肩胛的主人,升宫成名,幸福康宁,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资产丰厚,善及乡民……
祝颂完毕后,将那一条长尾二口气吸进肚里,把那杯酒一口喝干。肩胛骨为何获此殊誉,且必须众人分食?原来这是有背景的。相传一位老猎人,打猎时总骑一匹白马,也总是满载而归。有个巴音(财主)看上了老猎人的马,要也不给,换也不给,便起了歹意。那天晚上,他骑上自己的黑马去老猎人家作客。老猎人摆下“肩胛宴”(即上文所说胸椎、前腿、肩胛和羊头)招待他,那家伙竟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风雪交加,巴音推说出外解手,把老猎人的马弄死了。
您可能还喜欢:
具有民族特色的锡伯族服饰文化
多才多艺的塔吉克族学者:阿提克姆·则米尔
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土族别具一格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