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琴是锡伯族历史上的一种传统乐器,虽然传说鸳鸯琴诞生于200多年前,但是却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鸳鸯琴,它已经失传了。与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另一种叫“卓仑”乐器。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鸳鸯琴诞生于200多年前锡伯族西迁的旅途中。”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至新疆伊犁河谷进行屯垦戍边。在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中,为了驱除旅途中的沉闷和寂寞,有人将盛水的葫芦一劈为二,蒙上羊皮,将羊肠搓成弦,制成了既可以拉又可以弹拨的鸳鸯琴。这段故事在新疆的锡伯族民间一代代传下来,但却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鸳鸯琴,它失传已久,只有在锡伯族人喝酒聊天时,才会偶尔提起它、谈论它、描述它。
第—代鸳鸯琴是由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堆依齐牛录乡堆依齐牛录村村民克新保1975年用葫芦制作的。第二代鸳鸯琴是2004年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二中退休教师孔玉崇制作的。鸳鸯琴确属锡伯族古老的乐器,最早是用葫芦制作的,后来同锡伯族的另一种乐器“卓仑”—起消失在民间。
一位名叫王晓萍的教师小时候听父亲和舅舅谈论过鸳鸯琴。后来3个人聚在一起,第一次试着在纸上画出了传说中的鸳鸯琴。当木匠的舅舅一共照图做了5把琴,留给自己的孙子。如今,草图已流失,5把琴也只剩下1把。
鸳鸯琴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直困扰着王晓萍。她用了近20年的时间走访民间,研究有关资料,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2004年与孔玉崇一起制作成了新一代鸳鸯琴。
新制作的鸳鸯琴形状十分奇特而美观。它的一面像小提琴、一面像吉他,一面可以提拉演奏,另一面可以弹拨演奏。用鸳鸯琴演奏锡伯族贝伦舞曲和民间歌曲《叶其纳》,其音乐悠扬流畅,非常好听。
2006年,北京华东乐器制造厂在孔玉崇的许可下制造出了第三代鸳鸯琴,并在当年的锡伯族西迁节上正式亮相。作为独特的锡伯族乐器,鸳鸯琴还走出了察布查尔县,参加北京的科技博览会和2006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您可能还喜欢: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起源及简介
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文化
布依族丰富多样的布依族酒歌
神奇、精美的白族木雕文化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