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从古至今便是交易乘客的好地方,大多数靠水的地方都有着码头,有码头的城市在古代都是一些有名且是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镇江便是靠水的一个城市。本期镇江文化带你去了解关于镇江的码头文化。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烙印着近代西方文化的痕迹,形成了镇江独特的文化个性。但由于镇江传统码头文化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近代殖民地文化有着诸多纠葛,因而产生了不少现代化征程上的羁绊:
一、固步自封。传统码头文化因港口的属地性、地域性而回避开放,难以形成创新意识。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二、思维狭隘。农耕社会模式下由于镇江对自我地理优势的过度依赖与自信,发展思路缺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放性思维。
三、江湖气息。旧时代,码头是打出来的,市场也是打出来的。这种江湖潜规则,无视现代化市场秩序,缺乏文明内核,制约着镇江现代商业精神的形成。
四、缺乏合作。过去江湖上所谓“码头大小各分班,画界疆域不放宽”,是对镇江码头地盘划分的形象描述。画地为牢的想法使人们排斥他人,忽视沟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五、急功近利。码头商贩注重投机而非投资,喜欢“过手买卖”,对立见成效的投机趋之若鹜,对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则不感兴趣。
六、缺少定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码头商贸的流变性,使码头文化像货物的聚散转输一般,缺乏厚实感和凝重感,导致城市文化心态浮躁,没有定力。
镇江自古就是联系江南、江北的渡口、码头。北方士民“南渡”,多经淮而由此渡江居于宁镇常一带。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人口增长及大运河开凿,自隋唐起,江就逐渐发展成为运河线上的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着称,“商贾并凑”的民居城市。杜牧诗《润州二首》反映了市井的繁华,李白《丁都护歌》也描绘了丹阳至京口一段运河两岸商业兴旺的景象。
宋代镇江府商税额占全国第十一位”,“明代镇江是全国三十三个商业发达的城市之一”,“在江南商业区中位在常州、芜湖、九江之上”,进入清代商业空前繁荣,有“银码头”之称,出现“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的盛况,是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和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