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安徽地区的代表戏曲剧种《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等都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这些古代的言情代表剧一直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安徽与河南距离是非常相近的,你知道豫剧和黄梅戏的区别吗?
那么,本期豫剧文化一起了解豫剧和黄梅戏的区别。
戏曲艺术的成熟在中国发生得比较晚,以元杂剧和元末南戏作为成熟的标志。元代杂剧和南戏一北一南,各有不同的体制和风格。元杂剧在元代的舞台上活跃了百年左右,就渐渐衰落了,而它的衰微和南戏的逐渐成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到了明代,杂剧大多成了文人抒情的案头之作,而南戏进入明代后逐渐演变为传奇剧。
传奇剧本体制更加规范,格律更加严谨,剧情更加复杂。明代传奇剧具有四大声腔系统,即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从明中叶到清初,昆曲因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倒一切的优势。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
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经过“花雅之争”,雅部昆曲较终衰落下来。在众多地方戏中,豫剧和黄梅戏等剧种脱颖而出,跻身于中国五大剧种之列,且都在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与黄梅戏流行区域一北一南,唱腔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成为众多地方戏中的翘楚,必然是遵循了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
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文化艺术多元化、农村城镇化加快的大时代背景下,戏曲总体上有走向衰微的趋势。此文试图通过比较豫剧与黄梅戏的繁荣兴盛的原因,来探讨以豫剧和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办法,从而让戏曲这种传统文化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更加富有生命力。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黄梅戏的正式命名是在1952年,在这之前它有很多别称,如“黄梅调”,这是黄梅戏历史中运用较广较久的一个别名。此外还有“采茶调”“采茶戏”“花鼓戏”“皖剧”“徽戏”“怀腔”“汉剧”等。
黄梅戏的众多别名反映出了黄梅戏发展过程的曲折和艰辛,也反映出了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与古老的昆剧相比,黄梅戏是个年轻的地方性剧种。它在解放前还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但解放后发展极其迅速,影响地域极为广泛,一跃而成为“五大剧种之一”。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源于黄梅戏自身的文化定位,即黄梅戏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所呈现出的较基本的性质和文化特征。黄梅戏好听、好看、好懂,她以抒情的格调,表现民俗民风民情,抒发人民大众的疾苦和欢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色。
正宗黄梅戏是用安庆话唱的,委婉抒情。听安庆小妹儿唱黄梅,是一种享受,为了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现在逐渐采用普通话对唱。虽然听的人越来越多,但也逐渐失去了黄梅戏独有的韵味。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打猪草》。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
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和《龙女》等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黄梅戏推出了许多新的大戏。
在社会上赢得了不错的反响和轰动,如《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无事生非》、《红楼梦》、《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墙头马上》、《半边月》、《秋千架》、《长恨歌》、《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结束语】黄梅戏一直被认为是最浪漫的戏剧,或许在其它戏剧中的爱情剧并不常见,但是黄梅戏的大多数经典戏剧都是以爱情或者是悲情为背景演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