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
馄饨的发明者没有确切答案,根据起源由来,有下面三种说法:
1、汉朝匈奴之说: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相传汉朝时,北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2、道教之说: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3、西施之说:
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沉湎歌舞酒色不问国事。冬至节将至,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尝,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笑:这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她便随口应道:“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