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满86学时
●科目一实行远程教学
●使用模拟器●学费或涨
福州新闻网讯 教练监管手段缺乏,驾校质量参差不齐,学员管理制度混乱等诸多问题,已然成为福州驾校行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何缓解市民学车难,整顿混乱的驾培市场?市道路运输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10月份即将投入试运行的“福建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时管理系统”,有望有效解决目前驾培行业内出现的种种问题。
学满86学时才能结业
什么是学时制?启用学时制后学车有哪些区别?
首先,推行学时制意味着学员必须完成86个学时才能参加驾考,保证训练时间。其次,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定的学习大纲进行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同时,所有的教练车都必须加装相关的管理设备,如摄像头、读卡器、指模仪器、GPRS远程传输系统等,确保学员保质保量完成所有学时的学习。
这样一来,学员和教练在每次培训开始时,均需刷IC卡并按指模,确认身份后,系统才会对每位学员的驾驶学时进行计时。同时,车上安装的摄像头以及指纹识别仪器,可确保是学员本人参加培训,杜绝代刷IC卡的可能。
理论课实行远程教学
据悉,实行学时制后驾考三大科目学习方式都将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科目一。
“关于科目一,不少驾校就是给学员发本教科书,回去自学。”据市道路运输管理处驾训科科长赵明海介绍,实行学时制后科目一也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但是考虑到目前学车的多为白领等上班族,集中进行培训不现实,耗时又耗力。启用学时制后,科目一培训将效仿成人教育,采取远程教学的方式。即学员自行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相关网站,在线学习理论课程,完成31课时学习即可。
KaoJiaZhao.Com
为确保培训质量,登录远程培训系统的电脑,必须配备并打开摄像头,后台管理人员将不定时进行抓拍检查。为避免学员贪多图快,每天每人最多只能完成6课时学习。同时,在视频教学过程中,还将插入随堂测验,如果没有作答或者错误率高也视为没有完成课时学习。
赵明海表示,目前相关系统的开发调试正在进行。待远程教学系统运行平稳后,将视教学情况,挑选重点内容以及需现场指导的学时进行集中教学,以提高培训质量。
部分驾培由模拟器代劳
“目前,大多数驾校的培训模式是应试教育,所有培训都是针对考试进行。”福州市机动车驾驶培训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祝平告诉记者,实行学时制除了可以保障学员学习时间外,还可以确保学习内容符合驾驶现实需要。
交通运输部教学大纲内容不仅有常规的倒桩移库、侧方停车等必考内容,还包括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的应对处理措施的学习,以缩短驾驶员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时间。针对这一类内容的教学,如果采取传统的培训方法将无法进行,这就要求各驾校需配备相应的模拟器,完成教学。
“添置模拟器,可减轻教练工作量。”据介绍,学员通过模拟器进行相关课程学习,既可保证学习质量,同时也能促进驾校的规范化管理,缓解当前培训教练一手包办的局面。
教练也要打卡
目前,驾校培训模式多为一个教练带多名学员,由教练自行安排各项学习课程。教练是否安排学员学习,学习课时是否足够,学员是否有资格参加考试,都是教练说了算。实行学时制后,部分教练将不再具有这些权利,因为教练在培训时也将打卡上岗,驾校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将通过技术手段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监管。
首先,在培训学员时,教练也必须刷卡、按指纹,才能开始学时的计时。一旦刷卡进入培训系统,教练员所有信息都将显示无误,教学纪录也将实时传输到行业管理部门的后台网络系统。这样一来,部分无证上岗的教练们将无法进行教学。同时,就算拥有多台教练车的教练,也无法一人挂靠多家驾校。
此外,赵明海表示,安装在教练车上的摄像头也可记录下教学过程,希望此举可以促进教练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态度。
学费或上涨 半年后趋稳定
实行学时制后,培训课时多了,教练工作量大了,驾校的投入增加了,那么驾校的培训费是不是也会水涨船高?不少打算学车的市民对此担心不已。
目前我市驾校培训收费标准由市场调节定价,不少驾校表示,由于成本提高,相关培训费也相应上涨。但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受学时制影响,驾校培训价格将历经半年到一年的波动期,待学时制实行成熟后价格也将趋于稳定。
“从远期来看,实行学时制不会造成价格的盲目攀高。”据业内人士介绍,实行学时制后,各驾校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质量都将趋于相同,各驾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学员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行业管理部门也表示,将引导各驾校合理定价,避免价格的盲目攀升。
学时用完没考过要缴补课费
两年期限,教会为止,这是当前福州驾培行业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实行学时制后,如果驾校按规定教授满86个学时,学员还是未能通过考试,那么是否要再交钱再培训呢?
对此,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表示,如果出现学员“结业”不能“毕业”的情况,那么学员确需补缴一定的补课费,再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行业管理部门也将着手对其定价进行引导,规范补缴费用的相关规定。
(福州日报记者 常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