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理论一:生态位理论。早在1910年Johnson就率先提出了生态位概念。之后,Grinnell正式定义生态位(niche)为正好被一个种(或亚种)所占据的环境限制性因子单元。然而,传统的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时遇到了困难: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太高,无法用传统的生态位分化观点来解释,即没有足够数量的生态位容纳如此众多的雨林树种。理论二:以美国生态学家Stephen Hubbell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群落中性理论。该理论否定“筛子”的存在(即环境的选择作用),强调随机性和动态变化,他们认为宏观进化结果都来自于等位基因在遗传漂变中的随机固定,不像“环境适应—选择论者”把基因分为“好”和“坏”的,他们认为基因没有好坏之分,是“中性”的,所以称为中性理论。物种可以实现共存,物种多度的变化是随机的,而非确定性的;共存的物种数量取决于物种分化(或迁入)和随机灭绝之间的平衡;群落内物种的相对多度随时间表现为随机振荡的波动。
KaoJiaZ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