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意义 我国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的意义|经验交流 - 考驾照网
考驾照网> 经验交流> 正文

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意义 我国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来源:考驾照网更新时间:2022-02-08 21:18

  导语:大兴安岭是由中低山组成的山脉,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西两侧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大家清楚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意义是什么?我国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兴安岭地理分界线意义

  大兴安岭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有较大差异。

  1、牧区与农区分界线

  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

  2、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坡连线。在第二级阶梯上,大部分为1000到2000米之间的高原和盆地,主要高原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在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的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闽浙丘陵和台湾丘陵。

  3、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

  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4、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大兴安岭简介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山脉北起黑龙江省漠河市北部黑龙江畔,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由中低山组成的山脉。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约2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境内8.48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主要树木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

  大兴安岭形成过程

  大兴安岭地区系新华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质带。上元古代时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属早期地质构造中“五台运动”的产物。古生代时期,在“加里东”地壳激烈运动中,区内出现海陆交汇地层。至石炭纪和二叠纪,经过“海西运动”,海水东泄退出,全区上升为陆地,形成大兴安岭褶皱带与伊勒呼里山系雏形,呈北东、南西走向。

  中生代时期,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初期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出现强烈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加之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板块挤压、相撞,大兴安岭褶皱带进一步上升,形成新华夏隆起带和阶梯式断裂带,主轴呈北北东向展布。

  新生代时期,早期第三纪大兴安岭隆起带和区域断裂带,继续稳步上升。受长期侵蚀和剥蚀,出现“兴安期夷平面”。“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出现新褶皱、大断裂,火山喷发激烈,出现黑龙江、呼玛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盘古河等多处断裂带。至第四纪及其尔后,大兴安岭继续缓慢上升,发育成大兴安岭山脉和断裂带及河谷地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2024年小车科目一模拟试题

2024年小车科目四模拟试题

驾校相关信息:
  • 厦门驾校排行榜
  • 厦门驾车陪练
  • 厦门汽车违章查询
  • 北京驾校排行榜
  • 北京驾车陪练
  • 北京驾车违章查询
  • 无锡车辆违章查询
  • 无锡驾驶证扣分查询
  • 无锡新区驾校排行
  • 北京驾校优惠信息
  • 周边城市驾校:
    驾校-热门城市:

    考驾照网(www.kaojiazhao.com) 旗下平台: 驾校平台 教练平台 陪练平台 考试平台

    考驾照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QQ: 邮箱:(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Powered by 考驾照网 © 2001-2013 KAOJIAZHAO    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