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敕赐和平寺位于长城八达岭南麓昌平卫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龙凤山脚下花塔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有铁路、高速公路直通南口重镇,公路直通寺院。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和平寺是京北佛教活动中心之一,深受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并多次修葺,清代重建时的钟、石碑等尚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花塔山有和平寺,唐建”。由唐代尉迟恭监建,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敕赐和平寺”得名,古有“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之说,足见其历史悠久。和平寺建在燕山山脉龙凤山的龙尾山坳之下,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依山而建,景色秀丽。
寺院所在花塔村林境优美,背靠青山,面对京北平原,四季宜人,果香粮丰,寺院内一派幽静,春来鸟语花香,夏到绿树成荫。寺院山门内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槐,枝繁叶茂,树围三米有余,是北京市一级保护名木。正殿前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西为雄树,高约三十米,下围三人合抱。东为雌树,高约二十米,果实累累。正殿台阶下驿堂中间有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下围二人合抱。略为偏斜,恰似一条卧龙,树种和树形都极为珍贵。
相传1000多年前三国末、晋初就修建了敕赐和平寺,传说有一个小姑子庵在白羊城的双山因交兵作战遭到破坏,僧人自养两只白鸽放出后落在龙凤山顶,后来就在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修建,从古到今人们都热爱和平寺。和平寺的整个建筑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寺院正处在龙凤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真是:大地金沙神仙府,层层殿堂隐山下。龙凤交接环山抱,松柏荆棘古楼亭。
寺庙建筑
山门
便是和平寺的第一层,是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据说解放前西八村庙会就在这个广场上举行,场面相当红火,广场中间一棵两个人才合抱过来的古槐,虽经千年却枝繁叶茂,记述着和平寺的历史与沧桑。
金刚殿
过广场迎面踏上34级石阶便到了寺院的第二层,进院要穿过面目狰狞的四大金刚殿。这个院落东西长60米,南北15米,左右两侧各五间禅房,是用来讲经说法和坐禅的。院内花草树木繁多,尤其西禅房门前一棵白皮松树,要三个人才合抱过来,据说在京西象这样粗壮的白皮松树很少见,是国家一级保护树木。
如来佛祖殿
从院落中间登上十四级台阶,就是寺院的最高一层,主要由三座大殿构成,中间的是如来佛祖殿,殿檐下四个烫金大字:大地金沙,显得格外庄严,殿内正中是面色严肃的如来佛祖塑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文殊、普贤侍侯左右,两边是形态各异或坐或站的十八罗汉,但和平寺有一奇,门后边还有一罗汉,相传是过路僧,进门休息被如来点化成佛,故而和平寺有十九罗汉。大殿的四壁上画满了壁画,在香烟缭绕中显得活灵活现。
弥勒佛殿
如来殿的左边是弥勒佛殿,大肚佛满脸笑容的坐在宝座上,手抚硕大的肚子,一副能容天下之事的样子。如来殿的右边是观音菩萨殿,观音娘娘面色慈祥,给人一种普渡众生、有求必应的感觉,难怪在她跟前烧香磕头的善男信女最多了。
在如来殿的正前方有两棵银杏树,直径一米多,高十多米,左雄右雌,雌树每年挂满了银杏,听老人讲,雌雄两树不能分开,否则雌树就不挂果,所以两树相依相伴风风雨雨上千年却还是郁郁葱葱,壮硕挺拔。
考驾照网(KAOJIAZHAO.COM)
和平寺建造者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古树参天,山峰险峻,景色秀丽,真是:大地金沙神仙府,层层殿堂隐山中,龙凤交接环山抱,松柏荆棘古楼亭。
寺庙现状
民间盛传“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更佐证了和平寺的历史和龙脉之说。寺院正处在龙凤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正殿前有一奇景,两颗挺拔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东西对望,相守千年。正殿台阶下驿堂中间有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下围二人合抱。略为偏斜,恰似一条卧龙,树种和树形都极为珍贵。该寺建筑规模宏伟,属于四合院结合,神堂、僧屋共99间多,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殿堂错落有致,遮掩于古树参天之中。
如今和平寺门楣上的字迹虽已斑驳,但如同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碑,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真情依然激动人心。整个寺远面积并不大,但无处不显其雅致,殿宇高低错落有致,气势不凡,园内有少见的白皮松杉,衬托着整个殿宇,使和平寺愈加生动自然和古朴。和平寺正殿前有一奇景,两株挺拔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东西对望,相守千年。
寺内环境
寺院小巧,依山而建仅得两层,上是正殿、香积厨与僧房,下面两侧许是经堂。四对支撑的庭柱上均有联文,其主联曰:“不可说不必说默而视之真智慧;无幻相无果相僧者净也即空明”。佛祖如此这般静默于深山,将一幕幕山月,一岫岫白云静收眼底,而后慈悲世人,普渡信众。
出正殿,下石阶,双狮踏定石栏,栏后间杂花草。最称奇的是一丛小灌木绿叶细长,果荚丰满似燃灯玉指,削开来有豌豆大小十余粒,形同佛珠扁圆。寺中人也不知是何称谓,人们戏称为“佛豆”。面对石阶又是一尊佛像,礼拜后转过去出一小门,才了悟这儿才是寺之正门。山门下一溜长石阶,右侧水泥板下土地公婆悄然匿身,只聆听来去的足音。
遁阶而下,两侧葱郁生长的苕藤几没小径。兴许是庙产的一场荒坝上,静立有两柱一米多高的石灯座。两柱均有孔,以便昔年安置高高的灯杆光照四野。此时依稀可辩正面刻有:“光照三宝户祯祥”与“燄烛九宵神妥侑”,而后面,除却上面几字外,下面的已被风雨蚀去,模糊不辨了。再往下,便是当年僧人悟谒之处。果然,千百年后,遥遥看去依然青山环绕,高低成形有如莲花台。薄雨纷飞,莲花群山润泽雾霭,只遗憾我无法如同僧人般醒悟到佛的真谛。
右侧若干修竹下,依山石藏有一孔洞,那便是颇有争议的僧人避雨处了。一说是成了历代高僧闭关修行的静修室,一说是方丈坐禅圆寂的冥室。
古寺茶缘
云南有锦屏山,岩峰峻秀,林泉幽美,灵气氤氲,明朝天启年,高僧如玉云游至此,见此峰于飞云流霞中酷似弥勒端座,遂建“和平寺”,专供佛祖。和平寺寺前有一佛泉,泉水清莹洁净,相传用该泉水洗涤即可聪灵健康。弥勒寺后种有佛茶,以貌取人佛泉之水浇灌,古刹晨钟里,佛光普照下,茶香馥郁,禅性通灵。百姓坊茶枕专以弥勒佛像前上等好茶精制而成。一枕之茶,供佛之茶。茶中之佛,茶禅相通遂成茶中极品。久枕可祛肺痢,增善根,使气清,使神朗祈明心灵,犹有神僧庇佑,具安神养生养性之效,乃提神益思之圣物。
和平寺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有名的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较早记载了僧人饮茶。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和平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单道开饮的应当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介绍居士“清课”包括“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千真万确。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住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
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和平寺香火中熏染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交通路线
1、从北京市区德胜门坐919路(南口区间)南口站下车,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
2、从北京市区德胜门坐345路快车在昌平南大街下车,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
3、西直门地铁站(北京北站)s2豪华旅游火车6元、半小时昌平南口站下,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推荐)
4、地铁昌平线(南c2出口,6站),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