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凡是有关汽车的报纸、杂志及书籍好象都是为男人而作,相反有关服装、化妆的报纸、杂志及书籍又是女性的“专利”,两者之间泾渭分明。这可能是以前汽车与女性无关所致。如今女性“有车族”在迅猛增长,爱屋及乌,现在的女性也开始关心汽车了。
如果说是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女性的双脚,而开放改革以后又给中国女性车这条“长腿”的话,今天的女性的确是幸运而又幸福的。
其实男人会开车而不会修的也大有人在,可女性能懂一点修车的人恐怕就更难找了。既然车都已成为各位女性生活的一部分,多少了解一些自己“坐驾”的基本知识实有必要,以免马失前蹄不知所措。
大多数人为了领取执照死记硬背的机械常识早已随风而去。有些女性遇到轮胎被扎破后连备胎、工具放在何处都不知道的尴尬情况,更何况自己换轮胎,或修汽车了。哪些是女性在驾车中应特别注意的呢?怎样才能应付一些简单的情况或出现了无法处理的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而不至于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呢?在这里先从一些简单的常识开始,以便应付行车中常见的几种情况,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危险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要对自己的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随车工具要放在车上,起码轮胎扳手、千斤顶一定要放在车内,备胎不但要有而且一定有一定的气压,没气和气压过低都等于没有备胎。所谓开车经验丰富的人就是对车的感觉比较敏感,也就是常说的“车感”好,而女性在“车感”方面往往较差,比如轮胎扎破后发觉的比较晚,有时开着没气轮胎的车走了很远直到轮胎报废才发觉了。怎样才能提高“车感”呢?以轮胎为例,凡是轮胎没气以后汽车动力会明显不足,而且车不走直线,前轮没气方向盘的操纵明显发生变化比较容易发觉,而后轮胎就不如前轮容易发觉。后轮扎胎的机率较前轮要高得多,这是因为前轮扎起的钉子又被后轮压上所致。如行驶中突然感到动力不足,刹车有甩尾现象就应停车检查轮胎是否被扎,如果不以为然继续行驶造成轮胎报废才有所发觉那“学费”就高了。此外最好准备一付手套。这双手套最好是单层翻毛皮制的,大小要很合适,因为翻毛手套的表面粗糙,与线手套尼龙丝手套相比驾驶时不易打滑,另外皮革隔热性好,当你遇到车有问题需要检查时,手难免要碰到发动机、传动和摩擦部分的发热零件,没有手套很容易被高温灼伤。尤其皮革吸水性较纺织品差,发动机冷却水过热(俗称开锅)时的水一旦泼及到手上,纺织品手套吸水较快来不及摘掉就会烫伤,而皮革手套吸水很慢就要好得多。并且养成驾驶时戴手套的习惯,这不仅使手不会弄脏主要是能保护你手的安全。
留长发的女性在驾驶时最好把头发扎起来或是临时固定住。以免在左右方向遇到紧急情况猛回头时头发遮挡视线。也不要开车窗过大,这样车内气流会把头发吹乱遮挡视线,倘若再戴着眼镜就更容易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女性是最注重保持形象的,有些人开车时也不例外,当然驾驶时偶尔看一下镜子也无可非议,但不要把此习惯全部“移植”到驾驶中来,原因自不必多说。一般女性对车的卫生都非常讲究,车内干净整洁,不时还有些玩偶作伴。经过女性装饰过的汽车明显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但有不少玩偶们在后车窗上集合就影响了驾车的后视,出于安全考虑,此法不太可取。许多女性开车上路座位调得过近,身体几乎要接触到方向盘,这会使全身都变得很紧张,手臂和腿过分弯曲对于操纵的灵活性影响很大,同时身体越近视线和视角也会变得短窄。发现情况就较晚,处理情况的时间也短,这样一来一个不很急的情况反而变得急多了。驾车的女士车内带小孩的情况很多,应该说这是与女人的“天职”相符。此时的安全就更显得更重要,严格的说,较小的孩子应有专用的座位并用安全带牢牢地固定在车座上。鉴于目前我国这种产品很少见,所以建议,凡是学龄前儿童或还不能够使用安全带的儿童,最好和成人一起乘车。如果做不到,孩子坐在后排比前排更安全,此时驾车更要专注,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一心两用,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按规定先停车然后再处理孩子的事。当然,有车门安全锁的车一定要把锁锁上,以免行进中出现意外。
冬天尤其是北方,衣服穿得较厚,驾车时应脱去厚外衣,因为衣服太厚会影响驾驶动作,可以戴帽子但不要影响听力。高跟鞋是女性增高和显示身材的“主要武器”,但驾车时却希望鞋底尽量低,较高的鞋跟和很厚的鞋底肯定会影响操纵,凡是不跟脚类似拖鞋的鞋也不可取。如穿凉鞋前部开口不要太大以免在驾驶的移动中使踏板插在脚与鞋之间变成“三明治”,如情况紧急就会给你造成麻烦。总之驾车最好准备一双比较轻薄的驾驶专用鞋放在车内,可能穿脱稍有点费事,但与交通安全相比还是值得的。
很多案例表明女性驾车的事故中由于变线不注意照顾左右车辆而发生事故的比例很高,这多半是因为只顾开车忽略早变线而发现时已晚又忙着猛打方向盘所致。出行前想好去往目的地的路线,行驶中注意路标提早做准备,切不可不顾左右、我行我素。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交通法规中没有“LADY FIRST”。(女士优先)其次女性夜晚单独驾车应锁好全部车门,尽量拒绝陌生人搭乘。汽车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在中国当汽车迅速的走进一个个家庭并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当一部部汽车与它的女主人结合时,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交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汽车文化。既然是文化就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就像都市的“车河”中没有了女性显得单调一样,汽车文化缺少了女性版本也是不完美的。希望“有车族”中的这支新军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丰富这个逐步成熟的新文化。
KaoJiaZhao.Com